动态实幼
 
首页 > 动态实幼
小提琴摔坏之后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话……》读后感
大一班 徐杨爸爸
第一部分:案例描述
    在学习小提琴之前,我们从亲戚朋友那里得到了很多忠告,因此,已经提前做了一定的心理建设。
12月19日上午,在书房练琴的时候,孩子把小提琴摔在了地上,这次摔坏了“琴轴”。于是,孩子就钻到了书桌底下,哭了起来,不肯出来。(反思:育儿方式有不当之处。)
后来,我到书房,跟孩子说:“你认为自己把小提琴摔坏了,犯了大错,爸爸妈妈肯定要狠狠责罚你了,对吧?(说出他们的感受1.3)你看爸爸妈妈也没有骂你啊。躲在书桌下哭会耽误吃饭的时间,我们还是先洗手吃饭吧。”后来,我从书桌下把她抱了出来。
我们也没有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于是产生了很多设想,包括再买一把琴。在咨询小提琴老师后,老师叫我们中午送到琴行,帮我们看看。
我们商议,让孩子全程参与一下这个过程。(请孩子帮忙3.1)于是,改变了下午的行程,决定先去琴行,然后再去上方山户外活动。到了琴行,老师说:“孩子资质还不错。在我这里上课小提琴也摔了三次。”
于是我接着老师的话说:“感谢老师的鼓励。妈妈也跟我说了,老师很喜欢我们孩子。还特意教她连弓。”(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6.3)
也转头对孩子说:“琴掉下来有点多哦。希望以后尽量不要掉了。看这次摔坏了。”(表明你的期望3.3)
老师答应课后帮我们修理,且叫我们下午四点到四点一刻之间去拿。
之后,我们去了上方山,游玩的时候并没有因此阴沉着脸,愁云惨雾,特别是在草地上追逐打闹的时候很开心。但是,到了下午三点半,我不得不提醒孩子,我们必须结束今天的游玩,因为还要去琴行拿小提琴。
我们到琴行,交了修理费,拿了小提琴。师母还奉赠一句话:“看摔坏小提琴,要花钱的,要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3.7)
最近,这种练琴过程中小提琴掉下来的情况,还真没有出现。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1.说出孩子的感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说:“父母通常不会说出孩子的感受,是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当孩子摔坏小提琴时,我将心比心,说了三点:第一,陈述事实,孩子把小提琴摔了;第二,作出判断,孩子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第三,消除顾虑,爸爸妈妈不会因此粗暴地对待你。所以在等待了几分钟后,我成功将孩子从桌子底下“解救”出来。
2.请孩子帮忙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当“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之后,“请孩子帮忙”( 书中提到的“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之一)解决因小提琴摔坏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于是我们让孩子全程参与到后续的维修过程中去,一路上都是由孩子把小提琴拎来拎去的。从我内心深处,希望孩子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希望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从一定程度上平复自己的内心,只有勇敢面对,积极行动,才能解决问题。
3.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该书第六章提到“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六个技巧”之一,即“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听到小提琴老师的赞赏,尽在意料之中,因为此前多次听老师说过孩子资质尚可,为此老师在曲目选择上加大了难度;同时,也是具有偶然性的。于是我借着老师的话,把孩子也夸奖了一番,也希望孩子能有信心熬过这初学阶段。
4.表明你的期望
我心里深深地知道,最近小提琴屡屡掉在地上,不是偶然的,可以说不排除故意“摔”在地上的可能。一方面,小提琴是弦乐,不定音,学起来比较难;另一方面,老师选择的曲子也比较难,有些技巧颇需要孩子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由此,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烦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心知肚明,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防患于未然。幸亏提前做了心理建设,不至于情绪化处理。这次因为摔琴的行为而产生了一定的后果,那么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行为)负责,所以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以后拉琴的时候照顾好小提琴。”我一直对孩子说:“小提琴不是你的玩具,而是你的玩伴。”希望孩子能把小提琴人格化,像对待伙伴一样的对待小提琴。
5.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本来,我们下午安排的是户外活动。因为孩子摔坏了小提琴,所以缩短了户外活动的时长去修理小提琴,且支付了修理费用。也跟孩子假设,如果不能及时修理,这几天就无法拉琴,可能会影响下周还课。这些孩子能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到,而非简单的说教,从育儿的角度讲,可能会更有成效一些。
其实,在育儿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对我们而言阅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之类的专业书籍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从孩子摔坏小提琴后躲在书桌下哭泣,也折射出育儿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问题。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让家庭少一些“对孩子的大声喊叫和训斥”,带来“父母和孩子更多的合作”。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大二班 杨翊琳妈妈
对我来讲,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错过和孩子沟通、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以前对姐姐是这样,现在对妹妹也是这样。但是,如何和孩子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呢,说什么能让孩子听,愿意和你分享呢,这一直是我在探索和学习的。
此次学校推荐给家长《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虽然很以往一样,我并没有太多时间把所有的内容看完,但是每一次我都会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翻来看看。
书本内容通俗易懂,虽然就看了部分,但是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教育真的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能再把现在的孩子当成孩子看了,可能是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很多孩子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如今二孩家庭越来越多,更让我感受到老二的想法会更加的超前,对于老二的教育也是更为的严峻。
首先,我觉得家长们都是爱孩子的,不管做什么,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很多时候往往都事与愿违。爱孩子,不能光在嘴上说,要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想什么,要什么。在我教育妹妹的过程中,我发现,再也不能像很多年前教育姐姐那样,安排好所有的事情,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过那时候的姐姐确认也很听话,妹妹会有自己的想法,会很明确地表示她不愿意,以及不愿意地原因。和妹妹沟通,我会更为谨慎,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她。就拿最近跳舞来说把,妹妹喜欢跳舞,每次去看姐姐芭蕾演出的时候都很羡慕,喜欢那些漂亮的凸凸裙,那些脸上漂亮的装饰,所以在她的要求下,这学期特意增加了表演班的课程。可是上了几次课后,我经常会听到妹妹说不愿意去上课了,刚开始我很强硬地告诉她不可以,因为这是她自己地选择,不管谁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能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虽然刚开始妹妹很委屈地去上课了,但是总感觉她的情绪不高,也不愿意看别人的还课视频。后来我变了沟通方式,尝试走进她的世界,微笑着抱了下她,我问她是不喜欢跳舞,不喜欢表演了吗?她的回答让我很惊讶,其实并不是她不喜欢,而是因为她年龄最小,其他小朋友一次课结束就能把动作七七八八地记下了,而她每次都记不住或记不全,一两次还不了课她就没有信心了,看着其他小朋友每次都能还课,她开始有点失落了,担心上课会被老师骂,会被小朋友笑。天哪,这么一点点的孩子已经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她会知道丢脸,知道还不了课不行。自从那天聊天之后,我每次上完课都陪她一起练习,一起学习视频,一个个环节教她,姐姐也来帮忙,我们一次还不了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当她第三或第四周还课后,她会很开心,现在动不动就在我们面前表演,还不停地问我,妈妈我跳得对不对好不好。而我一直做的就是陪伴和鼓励。所以,现在妹妹不怕上课了,也不怕还课晚,昨天终于把第三段学会了,很开心地叮嘱我一定要传大群,单独传给老师,老师会忘记给贴纸的。(之前因为学不会,不愿意发在大群里,怕丢脸,所以每次都是单独传给老师的)相信经过这次的锻炼,以后妹妹学什么都不会害怕了,真的很棒!当然,在这过程中,家长的鼓励和夸奖也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在这件事上,我受益了,我的沟通是成功的。
其次,正如书中说的,家长的倾听很重要,我们要用心的倾听孩子的想法,不管是对错,都要听孩子说完,不要着急地去评判孩子说地对错,对的要及时肯定,错的要适当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错在哪里,而不是直接告诉她结果,这样孩子更容易记住。你的人认真倾听,对于孩子来说,才会有被接纳的感觉,才会愿意把你当朋友,心里有什么事才会主动找你说,听取你的意见。这点对于姐姐的教育上面我是非常成功的,对于姐姐现在叛逆的年龄来说,很多同龄孩子可能都不愿意和家长沟通聊天,会闲家长啰嗦和过多的干预。这个时候的孩子,尤其事女生,早已有自己的心事和隐私,她们的心思更为细腻和敏感。所以在和姐姐沟通的时候,我更愿意每天听她说,还会和她分享我读书时候的一些类似的经历。空闲的时候,我也会去追剧,但是我会经常追一些青春偶像剧,这样会让我和姐姐在沟通的时候会有很多的话题,她看过的我也会看,她喜欢的明星,我也会尝试去了解,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要清楚地知道,学习并不是孩子的全部,也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说实话姐姐的学习并不是很好,但是她有她的亮点,她的在国画和芭蕾上的才艺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也让她找到了学习以外自身的价值,这个很重要,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作为家长也不能一味地去比较和追求成绩,在我看来,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更重要。姐姐喜欢芭蕾和画画,那我会想办法抽时间让姐姐去跳舞和画画,哪怕学业再忙,只要事做她喜欢做的事情,对于姐姐来说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那何乐而不为呢?难道真的全部加上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就能改善了吗?我觉得不是,往往会适得其反的。所以,家长的倾听很重要,不管是姐姐还是妹妹,她们都愿意和我沟通,有的时候两个人为了争着和我说话,还会闹情绪,这点妹妹很明显,她很执着,只要她想和我说的,哪怕是我在忙,她也会锲而不舍地和我说完。
最后,我觉得尊重很重要,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可以不考虑她的想法和情绪,其实恰恰相反。就如我一开始说的,现在二孩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很多小的时候就知道竞争,她们会把哥哥或是姐姐当成假想敌,在你教育哥哥或是姐姐的时候,其实他们早就看在眼里,他们知道做什么可以不让爸爸妈妈生气,可以哄爸爸妈妈开心,爸爸妈妈做什么他们也特别容易去模仿,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的小心。这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老二都精的原因。在我们家妹妹的嘴就比姐姐甜,什么都要和姐姐比,但从小我就灌输她,妈妈最喜欢的是姐姐,现在她每次都会补充到“还有妹妹”,一点也不能吃亏,这可能就是现在老二的通病吧。想想自己也是妹妹,但小时候哪敢和姐姐发脾气啊,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都听姐姐的,现在真的是不一样了。妹妹人虽小,但是讲话一套一套的,有的时候经常会让你尝到无言以对的滋味,说的很有道理,一时间真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反驳她。所以回到我想说的尊重,家长要放下架子,多尝试尊重孩子,欣赏孩子。要擅于发现孩子的亮点,允许失败和错误。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倾听是最好的尊重表现,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纳你,亲近你,接受你的建议。
因为工作太忙,为了能照看孩子,我经常会带工作回家做。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忙,但是孩子很高兴地要和我说一件事,具体什么我记不得了,但是我实在太忙了,只是匆忙回答她“哦哦,妈妈很忙,你自己先去玩吧!”事后回想起来,当时回答地时候我好像连头都没有抬。妹妹当时就很沮丧,灰溜溜的走开了。工作做完后,我看她一个人在玩,尝试问她刚才要说什么,可是她也根本不抬头也不和我说话。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刚才自己的行为做错了,不抬头敷衍的回答是多么地不被尊重。隔了很长时间,孩子才愿意和我说,但是她就是反复告诉我“妈妈不喜欢我了”,其实根本不是的,所以从那次经历后,我再忙,在孩子要和你分享的时候,我都会放下手上的事,听她说完,然后耐心地告诉她晚点妈妈和你说,妈妈现在真的很忙,这样孩子事愿意接受的。所以,不仅大家需要尊重,更多时候孩子也是需要被尊重的,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
总之,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让他们自己表达出来,说出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可以被理解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知道孩子碰到的问题在哪里,尝试和孩子一起找出解决方案,这样才更容易被接受和达到效果;不要过多地责骂孩子,命令式的沟通孩子通常是不愿意合作地,要放下架子,走进孩子,换位思考;要接受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想法,尽可能公平地对待孩子,尤其是二孩家庭;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做出表率,以身作则,肯定孩子,多发现孩子身上地闪光点,必要吝啬对孩子的爱,你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拥抱,每一句嘘寒问暖,都是对孩子的肯定;多了解孩子的心理,擅于倾听,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家长要从尝试从过去包办式教养孩子中慢慢抽离,懂得放手让孩子承担一些事情和责任,孩子能自己处理的事情家长不要插手,给孩子独立思考和处事的空间,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及时鼓励。要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即使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也要及时肯定他们的努力------
教育孩子的脚步不停歇,我坚信最好的爱就是陪孩子一同成长!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做孩子才肯说》阅后感
大三班 毛子一
提笔感谢作者!感谢老师推荐的好书!
老生常谈,每次拜读这类书籍,每次的感受都不同,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同的,孩
子的变化也是不同的。品读该书,从以下五方面写写自己的感悟。
一、关于尊重
书中问题:“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
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是的,大人
很多时候坚持按照自己的规则在说教。但是,孩子们有自己的判断,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能力。不可否认的是从生命形成伊始孩子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里不仅是身体,还有思
想。
“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特别认同该观点。孩子们从有了意识之初,多站在
他们的立场,换位感受,不仅作者深有感受,我们大人们也是。五年前,我记得特别清楚,
我的表姐给我说过,从我女儿出生后,我整个人的说话语调、语气完全变了,不像从前的我。
细细回想,确实!在孩子妈妈身上没有表现出来的情景,在我的女儿身上莫名间多了出来,
从未刻意为之,顺其自然的发生在了我身上,发自内心的去感受女儿的感受,体会女儿的感
受。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至少到目前,我们解决的方式是平和的,是被孩子理解
和接受的。我觉得更多时候是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好的和不好的感受或者体验、经历告诉我们,
我们很乐意的去听她来讲述,不管是简单的一个表情,简短的一句话,还是滔滔不绝的倾诉,
我们愿意和她一起直面这些。这些经历中,不痛快的总有很多办法变得快乐了,喜悦的还能
让其更高兴了,平平无奇的总也会有小惊喜,让孩子和我们共同沉浸在交流的场景或情境之
中。这种时光会是一幅幅的画面,这个画面对于我们来讲回想起来是过往的,更是永久的。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写写我的想法,其实孩子出现的好与不好的感受,往往大多时是遇
到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幼儿阶段)。一旦孩子们自己学会了处理的方式,不好的一面
很快也会变成有收获的一面。比如:孩子打蝴蝶结,一开始总也不好打出自己满意的结果,
妈妈耐心的手把手教了下,自己重复做几次,“气急败坏”(稍有夸张)的表情会很快转为喜
极而欢的情形,因为自己会了,学会解决了一个难的问题(对孩子们来讲)。这个过程把满
怀欣喜的想做,到极度灰心/失望的没做好,再到信息满满的做好了,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快
乐的情绪转变的过程。说到底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细微变化被自己接纳和得到你我尊重的过程,
也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关于引导
“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P(5)——的确,大人小孩是不同的个体,没有对错,各自立场不同。
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孩子感受需要正确接纳,孩子的行为更要正确引导,立场不同,对错
各有理,如何引导尤为重要,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是每一件事都
是正确的。我们的孩子需要宠爱,但不能溺爱。遇到了问题,大人的正确疏导、引导就显得
很重要了。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有自己的解决办法,这个解决办法有时是大人想不到的,有
时也是大人们不想看到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慢慢地教给孩子拥有明辨是与否的判断能力,在
处理遇到的问题时,过程可能各不一,孩子通过自己的判断出现皆大欢喜的结果,对于孩子
来讲很重要。毕竟他们还小,不可能事事如大人般。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引导不可或缺。
(这里我更多的是站在女孩子的角度所想所写,因为没有男孩的成长陪伴史,不敢多加妄言,
有不妥之处,大家不要见笑。)
三、关于惩罚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大人们也是有独立感受的既容易又难为的群体。为什么这么讲,
因为大人们的生活不仅是陪伴孩子成长,还有各自的生活、工作,各自除孩子之外的家人,
或者说,大人们有自己成长的氛围和规则。正是因为有了大人们的规则,往往很多时候希望
把自己的规则(有的是验证好的,当然也有别人看来并不是完全尽如人意的)给到自己的孩
子。这个过程,不愉快的事情也会不恰如其分的出现。比如,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或者说并不
是错误的行为加以惩罚,我的理解这或许就是双方意识和行为准则的对立,有的时候想改变
确有难度,这也就是这段之前我所说的难为。
在这一点上,一一三岁左右,有一件事情,至今想起来我不知是难过还是难以释怀(对
孩子做过的惩罚)。小朋友喜欢画,家里我们准备了各色纸和笔,不管书本上,还是纸上,
喜欢画什么就让一一随心所欲的画,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表达所想嘛。但,喜欢画,不喜欢
收拾(其实还是太小了)。虽然每次我们会告诉她每次做完后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归位,也会
和她一起收拾,那次晚上,在地板上自己结束后,整盒的笔不愿收拾,她和我僵持了(小时
候小朋友脾气有点倔强),自始至终不愿意收拾,后来我拿笔敲了她手指,哭了。我对一一
说了句先哭完再给爸爸说,有委屈先发泄完,不再理她,实际上我一直在故作不经意的观察
她(这个爸爸是挺坏的)。可能是所有的不满终于发泄完了,自己把笔一根一根的规整好,
看到这个情形我和她一起收拾。收拾好,扑到我怀里,眼泪吧嗒的,向我做着委屈的诉说,
我们聊了好一会,帮着她把内心的委屈宣泄了出来,知道以后怎么做才会更好一些。
有些事于心不忍又不得不做,有些规则又要强加给孩子,我想这也是我一直对于这件事
矛盾的根源。想到我以前写过的内容,有些规矩要有,不管是孩子自己的日常行为,还是为
人相处,传统一脉相承的内容需要让孩子懂,只是当时是否早了些?
回过头看,当时一一和我有了对抗,结果不重要了,孩子就这个过程后,内心是释怀了,
没有把我当作坏爸爸“怀恨”,有些事情也知道要怎样做了。
四、关于角色
大人们孩子们的角色不同,大人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与孩子一同成长中,孩子才好
慢慢的看到全新的自我,成长的自我,身心健康的自我。
试想,如果我们是孩子的现在,又会怎样呢?把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重新发生在我们
自己身上我们又会是什么感受呢?做好自己的角色,孩子才会发挥好他们成长的角色。
五、关于成长
慢慢的孩子大了,从小班到了大班,属于我们天天一起“厮混”的日子眼瞅着就少了。
孩子大了就得学会独立、自立。想要很好的独立、自立,很多事情不得不在这个过程中引导
她,影响她。我希望我的女儿学会直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她一点一
点长大的时空里才会一步一步形成好的心态,在她即将步入今后的求学生涯中才会有点滴建
立起来的自信感、责任感以及成长中学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让她懂得了尊重和被尊重,有
了更多的这些能力才会更好的健康成长。
一起成长的幼儿园时光三年很长,三年又是转瞬即逝。长到每天其实盼着孩子快点从学
校回家,日长如岁;眨眼间快得今天好似才刚刚踏入幼儿园,岁月如朝露。
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每天是新的变化,好的变化。血脉相连的成长过程其实早就融入了彼
此的内心、思维和价值观。
就像作者所说,书内内容个性化展现的多一些,我们和孩子的的经历虽不同,但总有很
多共性的问题。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亲子沟通方法。如何说怎么
做?适合自己家的才是最好的,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也是和大人们共同成长的过程,都会健康
的走向每一个阶段。
祝愿孩子们和大人们都会健康如意共成长!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大四班 金雨晗爸爸
这学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书中运用了许多有趣的实例,除了文字,还有的以漫画形式出现,每段内容之后还安排了丰富的习题,帮助我们学会用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并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
在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鼓励孩子自主”这一章,如何帮助他们学会自立,那就要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如何将孩子对我们的依赖感降到最低,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练习自己做选择;当他们遇到困难寻求我们的帮助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努力,引导他独立思考并自己解决问题;我们对孩子要多鼓励,保护他们的希望和梦想。帮助孩子看到自己是个独立的、有责任感的、有能力的人。我们倾听他们的感受、并与他们一起解决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在鼓励他们能自立。
当然这个过程会非常复杂,我们内心充满了矛盾。首先是图省事;其次情感上我们无法割断与孩子的紧密联系,明明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却要眼睁睁看着他们犯错;更困扰我们的是,我们很难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们时的失落感。
我们每位家长都在经历一次“痛并快乐着”的旅行。一开始,我们献身于一个弱小无助的生命,几年来,又经历为他们担心、给他们安慰和理解、为他们制定人生计划的过程。把我们的爱、体力、智慧和经验都传承给他们,为的是有一天,他们能有内在的力量和信心离开我们。只有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们更好的建立有效沟通,陪伴他们在快乐中成长,才能帮助他们最终成为独立、自强、充满爱心和具有责任感的人。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大六班 张其理家长
在本书,两位杰出的教育专家所提供的互相尊重而又切实可行的沟通方法,使得父母与各年龄段孩子的关系更加轻松而有质量;帮助我们了解了孩子为什么不肯听我们的话,并总想跟我们对着干。原因可能在于:说话的方式不对;讲的内容太多。如果家长是一个不懂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人,那家长说话语气一定不会太好,另外家长讲的内容可能涉及的信息太多,孩子一时抓不到话语重点。
   如此一来,我们的教导之言自然到不了孩子的心里去。糟糕的沟通结果是这样的,他可能会认为我们只是在仗着大人的威权压制他,他会自动让我们的话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他不会把心里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告诉我们,因为他认为我们根本不会在乎和重视他的任何想法和感受。要达到理想的亲子沟通效果,我们需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揣摩并能明确说出孩子的感受是赢得孩子信任的第一步。在父母眼里完全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可能事关重大,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判断所谓孩子们的“芝麻小事”,小心我们那不经意的冷漠眼神或话语,伤了孩子的心。
  我们想让孩子按照家长说的去做,他们却对我们的提议置之不理。先别愤怒,看看我们使用的是什么语气和语言。孩子需要鼓励才乐意跟我们合作,虽然指责、辱骂、威胁和命令很有气势,通常这些“恐怖政策”在家庭教育中不起正面作用,尤其在孩子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用能够让我们和孩子都感觉舒服的话语准确表达孩子需要做的事,才能让你们之间愉快合作。
  大多数家长认为,惩罚犯错的孩子是极为必要的。你真的认为孩子只能通过受到惩罚而长记性、不再犯错吗?事实上,受到惩罚的孩子会产生如下想法:强烈的报复心理,下次还会这么做但要避免被发现,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无论哪一种想法,都对孩子日后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家长们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代替惩罚而能起到教育效果的方法。
  我们需要做的是与孩子一起坐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倾听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中途先别评论他说的一切,鼓励孩子把所有感受都表达出来。等孩子说完,你要先总结孩子的观点,再发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并写下你们的想法。最后挑出你们一致同意的条款去计划执行。
  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家长,比孩子见得多、看得远,就能为孩子制定出明智的做法,你所谓的明智可能在孩子看来很可笑和不值一提,所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吧,导致他犯错的原因远不是外人评价的生性顽劣这一点,而有可能是很多的外部因素。
  我们把孩子带到世上,就要为他的健康成长和愉快生活负责。是做一个让他感到舒服、可信赖的家长,还是做个粗暴严苛、让他老想躲着的恐怖分子家长,你自己说了算。如果想做前者,可以好好参考本书中讲到的方法。
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1. 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感觉和行为是直接联系的,当他们感觉好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听话照做,通情达理,那么我们要怎样帮助他们感觉良好呢?就要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情绪。
  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会出现情绪反复出现,当他们出现情绪时,不要急于安抚,要跟他们一起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承认并接纳,然后让他们感受到有人关注。比如孩子跟另一个小朋友抢玩具,没抢赢,大哭大闹。有的妈妈在这个时候会拿另一个玩具去哄孩子并会说:"给,玩这个吧,这个玩具一样好玩的,看,还闪光呢。"可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你知道,孩子此时只想表达愤怒和伤心的情绪,他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安慰。所以你可以抱着宝宝说:"你很想玩那个玩具,又不能玩,所以很伤心,对不对?妈妈知道。"当他知道你能理解他的感受了,就会停止哭泣。
2. 不能用我们大人的感受替代他们的感受。
  我们大人通常比较理性,会对感受进行处理,有些表现不那么激烈,甚至会主动忽视。而小孩子则不是,他们比较直接没有所谓的理性,也不会为了面子什么的而有所保留。
3. 感受无对错,都可以被接纳,但也要划定边界。如何面对孩子的消息情绪?首先,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其次,我们跟孩子是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他们的感受。再次,不做评判,感受没有对错,都可以被接纳,但要有界限。当孩子感觉被接纳了才有勇气去面对。最后,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的四种方法有全神贯注地聆听,用"噢","嗯","我知道了"等认同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如果出现问题,不要一生气就动手惩罚,不但会产生对抗情绪还会剥夺了他们自己对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用其他方法代替惩罚,不要把孩子当做麻烦制造者,要把他能当做问题参与者解决者,用游戏打怪升级的办带领孩子一起做。书中还介绍了代替惩罚的七个方法包括,想出一个点子来让孩子帮忙,表示强烈的不满,阐明你的期望,给孩子指出补救的办法,让孩子有自主选择权,采取行动,让孩子体验到不良后果。还有屡教不改时,家长可以用到的有效方法。
  最终家长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奋不顾身看不上眼,要让孩子体验问题过程中的感受,并在错误中学习,不断鼓励孩子他们自我成长。
 
 
 

实幼微信
©2018 苏州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版权所有
Kindergarten Attached to Suzh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在线 苏州市教育局 苏州市安全教育平台
联系方式: 0512-65205185
地址:苏州市端文路1号(人民桥家乐福南)
备案号:苏ICP备15009114号-1 技术支持:浅蓝资讯